我的學術背景並不豐富,也不是非TOP20 PhD不唸的人,我的工作經驗讓我對某些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篇總結寫給像我ㄧ樣不牛的人,希望對那些工作多年後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的高齡學子,能夠有些參考價值。
Offer: Syracuse University, PhD in entrepreneurship
My Background:
GMAT 690
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RPI, GPA 3.3
M.S. in Physics at a non-US university, GPA 3.7
B.S. in Physics at a non-US university, GPA 2.3
申請學校:
U of Washington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RPI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U of Calgary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Syracuse U (Entrepreneurship), Boston U. (Strategy), GeorgiaTech (Strategic Management), Drexel U (Strategic Management), U of Rhode Island (Management), U of Central Florida (Management)
Phone Interviews:
U of Calgary, U of Central Florida
On-site Interviews:
Syracuse University, RPI
Rejection: GeorgiaTech, U of Washington, BU
Wait List: U of Central Florida, RPI
動機
我的背景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是低於平均標準的。GMAT考了三次,也只考了690,實在沒有時間與精力再考一次,只能硬著頭皮申請了。我的GPA也太低,三封推薦信中只有一封是美國教授給寫的,最後能申請到雪城大學實在僥天之幸。
話說回來,為什麼想申請Entrepreneurship?這真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我在2000年時負笈美國求學,當時互聯網正火,為了趕緊工作賺錢,我用一年的時間唸完全部課程。2001年我拿到碩士學位,卻碰到了Internet Bubble 和911,我花了一年OPT的時間找工作,卻四處碰壁,電子郵箱裡寄出了超過3000份的履歷表,只有3個Interviews,一個offer都沒有。
2002年,OPT即將失效,我放棄了待在美國的想法(當時年紀小,不曉得好運也許就在下一個轉角的道理),離開美國後到北京工作,加入了start-up,從此開始我的創業生涯。2004年我co-foundedㄧ家公司,卻在半年後資金用盡告竭。失敗後我離開北京,回到家鄉,加入了一家國際公司投資的子公司,工作與工資都不錯,還夠我娶妻買樓,原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命運難料,一年後由於母公司本業不佳,決定將子公司整併,停止營運,於是我又失業了。
好運就在下一個轉角,這次失業促使我再次創業,2005年,我和昔日同事再度成立了一家公司,有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這次運營的比較順了。在公司上了軌道之後,我逐漸淡出經營,這個事業看來是不會垮,但要賺大錢倒也夠嗆。我開始問自己,這樣的生活真是我想要過的嗎?過去的工作經驗讓我開始對start-ups產生好奇,為什麼同樣的商業模式在一個國家會成功,但是在另一個國家就會失敗?為什麼某些first movers會成功,而某些卻失敗?這些問題不斷在我腦海裡打轉,最終我決定去申請商學博士,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此時我已經33歲了,開始準備GMAT,卻有點力不從心。我還記得第二次考完,考了個580,我呆坐在路旁,懷疑自己是不是唸書的料。
好運就在下一個轉角,34歲那年夏天,第三次嘗試GMAT,考了690。這分數以PhD來說,算是低了,雖然過了680的分數線,但一點都不具吸引力。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孤注一擲,反正人生只有一次,多點嘗試總是好的。於是開始選校。
選校
我想念的專業比較特殊,因為過去的經驗,對entrepreneurship產生了興趣,其他的我都不想唸。於是考完GMAT後,利用整個八月,將美國200多所有商學博士班的大學網站都巡了兩遍,一所一所找,弄了一個Excel表,將Average GMAT, Ranking, Applications, Admits, 等數據記下,最後選了十所,外加歐洲的兩所,原本打算身十二所,但申請到後頭,由於挫折感很重,就放棄了歐洲學校的申請。
北美學校開Entrepreneurship的專業的很少,除了MIT, Washington, Calgary, RPI, Syracuse, U of Colorado之外, 其他大都放在Strategy或Management下面一個小專業。學校定下來後,我開始一所一所地寫信去給學校教授,也是所謂的套詞。
套詞
套詞倒底對申請有沒有幫助?我不知道,但我認為這是應該做的。跟教授聯繫,禮貌地詢問他是否有收學生,如果他不收學生,或者學校缺少$$,或者興趣不對口,都是愈早知道愈好。套詞幫我省下了一些申請費,Georgia State和U of Mass都是因為教授的回信讓我知道系裡的狀況,最後決定不申了。比較積極回信的教授,包括RPI, Calgary, UCF, 最後都給了我interviews. 除了這三校之外,Syracuse, Washington, Drexel, Rhode Island的教授們都給了我回信,鼓勵我申請,GeorgiaTech說我的GMAT太低,希望我再考一次,Boston U則沒理我。
我依據教授回信的內容,確定了9所申請的學校後(還是決定申GeorgiaTech和BU),我開始看教授的papers和book。對已經離開學校五年的我來說,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所幸,我對這方向的研究還頗有興趣,看著看著,倒也不覺得苦了。這期間,一方面和學校教授們討論論文中的問題,一方面準備申請材料,11月底我將所有學校的申請材料寄出,大致完成了申請程序。
面試
由於在申請的學校名單之中,RPI, Calgary, Syracuse, 和 UCF是對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比較感興趣的program,我和這四所學校的教授聯繫也比較密切。尤其RPI是我的母校,教授對我也最感興趣,早早就約好了二月底去學校campus visit。雪城大學在二月初給我來了信,說是要phone interview,我說二月份打算去一趟紐約,可以順便去拜訪學校,於是兩所campus visit就這麼定了下來(詳細的campus visit我寫在我的blog中http://phdent.blogspot.com/,在這裡就不多說了)。Calgary教授的research我最感興趣,他一月份要了我的PS和resume去看了後,就說已經推薦我給院裡,並要我打個電話給他聊聊。UCF最早給我發email,一月底我想跟的那位教授來信要求phone interview,談完後他說已經推薦我給admissions committee,沒幾天committee寫信來說要跟我談一談,談完後就一直沒消息,直到三月中才來一封email,說我在wait list上。
在RPI面試的過程中,另外一位教授(不是我想跟的那位)本來想收我,說她有funding,收學生不需經過所裡的同意,她看我的物理background很適合跟她做一個跟technology transfer和fuel cell有關的projecct,她興高采烈地和我聊了半天,我也以為有戲了,但到最後她才發現她的sponsor要求這個funding只能給US citizen,連綠卡都不行。後來經過側面的了解,RPI這幾年自新的PhD Director上任後,比較偏finance與economics,最近幾年的offer都給了這兩個major的applicants,這對我來說是個打擊,原本最有希望的RPI也把我擺入了wait list。
三月中開始收到學校的據信,Washington, GeorgiaTech, Boston都把我拒了,RPI和UCF把我放在wait list上,Calgary, Syracuse, Rhode Island, Drexel無聲無息,看到網上大夥開始post收到offer的訊息,不少是拿到我所申的學校的offer,心情愈來愈沉,最終放棄了希望,以為今年沒戲了,也為未來的路做好了打算。誰知好運就在下一個轉角,三月底雪城大學給我來信,我以為是拒信,打開來一看才知道是收我了,還給我全獎,unbelievable,記得當年申請Master時,雪大也收了我,但我後來選了RPI,當年不曾想到,最終我還是去了雪大讀PhD,人生真是奇妙。
收到雪大錄取信的隔天,Calgary的教授給我來信,說他很想收我,但他沒有funding,院裡對這個方向的research並不support等等,他說他很抱歉,浪費我的時間。我回信告訴他我決定去雪大,並謝謝他的指導,畢竟我非常喜歡他的研究,希望有一天能夠當面跟他請益。他已經65歲了,本來打算收了我後過五年才退休,現在則打算完成了他手上這本書之後,明年就退休。雖然沒能成為這位教授的學生,但我想我可能交上了個忘年交。至此我的申請過程告了一個段落。
最後,深深覺得,以自己的背景能夠申請到商博,真是太幸運了,想想自己最初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只申了9所,其實應該多申請一些,像是University of Louisville,University of Missouri – Kansas City都有不錯的entrepreneurship program,只是當初覺得這些學校不是很有名,而且所在的地點又太偏僻,所以沒申請。現在想想,真是太不了解狀況。其實興趣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好不好吃端看你對他有沒有興趣。
謹以此文感謝這一年來曾經幫助過我的人,感謝Jade的幫助,在我申請初期給了我的PS很多建議,感謝Shinny在我面臨絕望時與我相互打氣,感謝sm1在忙碌的博士課程中抽空回答我的疑問,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太太,沒有她的支持我不會有勇氣堅持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