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七個月了,前三個月大致都是孤家寡人過日子,自從老婆來了之後,日子逐漸充實.因為多了不少課外活動,例如找language exchange partner,參加Seattle Library的talk time,或是參加church的ESL課程.不外都是交朋友和練英文.坦白說,四個月下來還真的能"說"一口英文,比剛來時只能"讀"好多了.
這段期間除了社交活動,也做了不少事和看了不少事.
[做事]部份,主要是考GRE. 沒搞錯吧?一把年紀還考GRE. 各位看官,小弟真的考了.拜小弟擅於電腦語言之賜,GRE利用自創的電腦軟體配合圖像記憶,只花二個月就記住了3000多字,第二次分數1240還不差,verbal 450 math 790. 本想申請Bioengineering唸個2nd Ph.D,無奈眾多看官反對,因為年紀38應是工作賺錢養家,怎好意思再念書(2nd Ph.D).是以,只好順從民意作罷. 本以為GRE詞彙大多是專業用詞,後來發現GRE詞彙根本是日常用語,自從考完GRE後,UW的報紙(DAILY)居然可以順利讀完,而裡面其實有不少GRE詞彙.顯見這些詞彙是老美大學生的常用詞彙.
[看事]部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香港女孩,年紀三十有餘未婚,沒有高學歷,只有高職畢業,主要工作以行銷設計為主.他花了大部分積蓄來美國,為了學英文和尋一個美國夢,姑且不論此舉是否明智,我本人深感佩服他的勇氣,我估計他在美國待半年要花掉20萬台幣,雖然沒找到工作,但是他利用這半年努力接觸人群,參加教會和Seattle Library的talk time,英文練的可比我好太多. 這可給我一個啟示,與其花20萬在台灣學英文不如來美國住半年.
過去,我以為美國生活大不易.來了後才發現,如果不找工作,美國還蠻容易過日子的,而且成本和台灣差不多.但是,如果想找工作,可能就要多多培養人脈和英文溝通能力.目前,小弟正在努力培養人脈和練英文,希望能在明年三月前找個有薪水的工作. 找不到就只能回台當老師了. 祝福我吧! :)
根據馬斯洛的人格理論,人有五個需求層次,依金字塔形狀由下而上分別為: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受尊重需求 5.自我實現. 在台灣,對大部分人來說,1,2,3的需求早已不是問題,上班族每天辛勤爆肝加班,汲汲營營,諂媚上司,求升官求發財,其實就是為了到達4和5的"蓋高尚"境界,如果能娶到董事長女兒或是嫁進豪門,直接站上金字塔的最尖端那就更是完美了.
曾經,我是不必打卡的竹科上班族,頂著園區的光環,當離開或進入園區大門的同時,勉強也有受到路邊商家眼神的尊重. ㄧ直以為這將是我的ㄧ生. 每天上班下班,即使假日也要不時巡查. 上班時,會議上盡量把昨日1%不良率的責任撇得ㄧ乾二淨,凡與我部門做對者ㄧ率在我的唇槍舌劍下陣亡,讓他們接受自己就是壞了那鍋粥的老鼠屎,霎那間我甚至以為"公司沒我不行啦!" 即使下班,通常也是9:00pm以後,八點檔連續劇早已播完,我只能拖著疲憊的軀囊進入浴室,將當日ㄧ身的罪孽汙垢刷洗乾淨,以尋求難得的ㄧ夜好眠,ㄧ個沒有電話鈴聲,沒有檢討良率噩夢的好眠.
某日,ㄧ個具有博士頭銜的朋友造訪讓我勾起了博士夢,當時我已屆32歲,"現在念會不會太晚啊?" 這個聲音存在我的心中沒有太久,六個月後我開始我的學生+上班族的生活.坦白說,雙重身份讓我覺得自己完美達到馬斯洛的第四境界,我幻想自己產學界兩棲的未來,尤其當我取得政府獎學金出國去華大做研究時,更是讓我覺得"I am fucking good!"
還沒到美國前,最常聽到別人講"在美國survive不容易啊!" 來了美國一年,發現"survive"這字用的真好. 美國的確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家,它的機會是來自於自由,你有自由做任何事;但也由於自由,別人對你的努力也不見得要買帳. 所以networking在這裡特別重要,通常也是初來乍到者的第一門檻,參加church的活動有助跨越此門檻,這部分我才正剛開始做. 華人社會受到禮教束縛太多,我們被教導要謙虛內斂,講實力不攀關係,在這可是行不通的. 在美國,你有成果雖不是最好也ㄧ定要大聲嚷嚷,並且到處找人認可你的成果以建立關係,將來你要找工作才有人幫你背書或者通知好機會給你. 有了工作,你才有機會建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並且進ㄧ步擴大你的networking,畢竟老美也不喜歡和窮人搞在一起.
光陰似箭啊! 博士後研究一結束我就要被打回原形,開始重建最底層的需求,就像臨時工一樣,焦急著找工作賺錢求溫飽. 回顧華大ㄧ年,我做了一些實驗,也有ㄧ些成果,但是沒有paper產出. 這造成我後來在學術界的求職障礙,總計我在美國投的履歷已達50封,其中近ㄧ半在學界求職含博士後,講師和助理教授,而有回應只有二封,回應率低於10%,面試完後全部因專長不合而rejected,成功率歸零. 而在台灣我投了20封履歷在產業界,不到一個月獲得五個面試機會,相較於美國,故鄉可真是溫暖多了.
再過一個多月就要回台了,等建立了1,2,3基本需求後,我一定要再來美國闖蕩並且成功的在此survive.
我在北美找工作的經歷實在是戲劇化。從2002年三月到2002年十一月,我拿到了七
份工作,在四家公司幹過,被解雇了一次。求職路上,每一次跌跌撞撞,都以為要
完菜了,傷心絕望。可是我的經歷印證了一件事-- 只要你有毅力,有恒心,人生就
沒有窮途末路。進入2005,美國的經濟已經好轉,但我仍然想把過去的經歷整理出
來,和在美國求學求職的中國朋友分享一下。
--------------------
2001年春天,我拿到了第一個經濟學碩士。琢磨了半年多,又決定再去名校讀一個
資訊管理系統(IT) 碩士。當時一個樸素而執著的想法是 -- 有了這兩個學位,進軍
華爾街就指日可待了。華爾街一直是我大學時一個高不可攀的夢想。拿到錄取通知
書的那天,激動不已,以為自己離遙遠的夢想越來越近。
可惜老天不眷顧咱們,2001年9月11日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
IT 學子的命運。
911使華爾街受到重創。大銀行,大公司紛紛開始裁人,美國經濟走了低谷。求職市
場象NSDAQ一樣,一落千丈。我們原本炙手可熱的 IT 專業,也快無人問津了。很
多華爾街公司取消了學校的招聘會,只是在桌子上方一個盒子,寫著“請把您的簡
曆放在盒子裏,如果背景和經驗適合,我們會和您聯繫。” 大家無奈的把簡歷扔進
去,就好像把自己的希望埋葬在那個破舊的紙盒子裏。
大家每天查看校園求職網站,希望自己被選中第一輪校園面試。可是一個星期,兩
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還是什麼面試都沒有,很多同學都急的發瘋。一年的學
習眨眼就要結束了,每個人還面臨這還一大筆貸款的壓力。還在2000的時候,系裏
的同學一周就有好幾個面試,最後畢業時兜裏揣著幾個工作邀請,挑三撿四。2001年
這一屆很絕望。幾百個人在爭有限的資源,也就是 面試的機會工作機會。我也慌了。。。
成功的條件
毛主席說過:“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心慌害怕之後,我告訴
自己,多和別人探討,多琢磨,多想辦法。
分析了一下,要成功的找到工作,有兩點是一定要具備的:1) 過硬的專業知識;2)
優秀的英語表達能力。兩點我都不行,IT 專業知識最弱,金融專業知識和英語表達
稍強。
專業知識得靠硬功夫。一年下來,摸爬滾打,竟然也修下了象Data Structure,Distributed
Systems這樣的課,還拿了A。針對面試,我不斷的積累各種各樣的題,看過的資料
有幾尺厚,再經過實踐,由最初的朦朦懂懂,到最後能幾乎面對所有的問題。入學
十個月以後,拿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已經成熟了。
英語表達也要靠硬功夫。一個字--“ 練”,針對面試的問題練。找工作的200多個
日子裏,每天都在練習,甚至上學,下學的路上,蹲廁所時都在練。嘴不停的說,
腦子裏不斷地想像各種面試的情景。在最好狀態時,無論是什麼獵頭打來電話,我
都能滔滔不絕。那時已經脫離了背書的狀態,要說的都變成自己的了。這樣的苦練
在十幾個月裏幾乎沒停過。記得一次和加州一個對沖基金電話面試,那邊的人問我
是不是拿著紙在念,為什麼說得這麼流利,而且很有條理。我差點兒噴飯。我回答:
當然沒有念稿。我講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想法,當然很流利。第二天,我就拿到了去
公司的面試。
其實這中間不斷經歷的是沮喪,失望,和難過。記不起有多少次大哭,多少次在心
裏大罵自己。還有什麼華爾街的夢想,一切都變成了現實的壓力,生存的問題。
三年過去了,回頭想想那段日子,心裏還挺驕傲。那時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特別
多的勇氣。反而現在,工作穩定了,經常會有膽怯,懷疑,和失落。如果今天也能
把自己放在一無所有的境地中,還怕什麼呢?所有積極的思考和勇敢的嘗試都只有
收穫。
校園面試 - 爭取面試機會
學校裏的面試機會很重要。一是這些工作有針對性,對在校學生比較適合。二是正
規的面試是很好的練兵機會。
在艱難的求職市場中,我主要側重了幾個辦法。
1。仔細研究感興趣的公司。2001年學校招聘會來的公司少,機會少,所以我好好地
研究了感興趣的公司。我事先查看了計畫來學校招聘會的公司,圈定了感興趣的公
司。花十幾分鐘研究每一家公司的工作描述,再對比自己的簡歷,這樣做到心裏有
數,有第放矢。我準備了60秒鐘自我介紹,反復修改,練習。我把簡歷上的每一行
都準備成一個一分到一分半鍾的小演講。碰到合適的公司,就可以用上準備好的段
落。在這個過程中不妨鍛煉和展示一下自己銷售人員的素質 -- 熱情,積極,了結
對方的需求,然後推銷自己的經驗。
對於在北美初次求職的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口語可能是一大障礙。最初我也不行,
害怕的要命。可是過不了英語交流這一關,即使是有幸找到工作,也會感覺在公司
裏爬梯子很困難。語言的事情,就是要“練”。多犧牲點睡覺時間,娛樂時間,准
能行。我有兩個面試機會就是在招聘會上那到的。其中有一個是高盛銀行在芝加哥
的分公司(The Hull Group)。因為準備的比較充分,和負責招聘人從一分鐘自我介
紹,一直聊到我碩士論文的細節。告別後,看見他在我的簡歷背後寫了一行字,我
想一定是推薦第二輪面試。
2。爭取被別人取消的面試機會。那時我每天早晨早起,八點半開門之前趕到學校就
業中心到,看看頭天有沒有人取消當天的面試。如果有,而且職位合適自己的背景,
就申請填補那個空缺。如果實在感興趣,就在那等著,生怕機會溜走。有時公司在
面試前一天,舉行招待會。如果感興趣,我也會去和公司的人談,希望得到面試的
機會。通過這樣的辦法,我拿到了好幾個面試。在當時那樣殘酷的就業市場情況下,
每一個機會都很珍貴。告訴了幾個朋友可以試試這個辦法,答曰:“不行阿,起不
來”。那我想,你還是不知道死到臨頭的滋味。
3。認真準備每一分簡歷都要。很多公司審閱簡歷時是看你的經歷是不是“適合”(fit)
公司的職位。我最初只用一份簡歷,發給所有的IT,金融,甚至是市場營銷,會計
公司。結果是面試機會寥寥無幾。心裏那個急呀。後來找人交流,一個朋友給我看
了他的簡歷。哇賽,十幾個不同版本,針對不同的行業,公司。他甚至為喜歡的公
司量體裁衣,一一攻破。他是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機械專業畢業生。
他的面試從IT到銀行,全是大公司。還在2001年十月份是,當大家對面試還沒模找
到北的時候,他已經拿到Oracle的工作邀請。緊接著是一系列其他的工作聘書。他
對面試,求職,人生發展有很多見解。和他的討論讓我感覺慚愧。同樣是名校畢業,
一個中國,一個印度,我們的差別為什麼會這麼大?我也 不斷改進簡歷,那到的面
試也比以前多。在2002就業市場進一步惡化的時候,我不得不先撂下華爾街的夢想,
開始找純IT的公司。2002年二月,我為Siebel Systems 軟體工程師一職準備的簡歷
竟然被選中,經過一系列的校園面試和公司面試,我在2002年三月八號那到了在美
國的第一份工作。
總而言之,校園裏的面試通常很重要。很多大公司都是通過每年定期的校園招聘會
來尋找人才。我想成功的關鍵是造下手準備,都和有經驗的人探討,肯吃苦,肯用
腦。從2001年十月到2002年三月,除去耶誕節期間,我基本上保證平均一周兩個校
園面試機會,雖然和前幾年的師兄師姐的一天兩個面試相比不算什麼,但是在那樣
艱苦的就業市場中,也還是頗有成就感的。
當時我一年選了十五門課,還要做兩門TA,剩下的找工作的時間也就很有限了。那
會兒時間都是用分鐘來計算。
校園面試 -- 知幾知彼,百戰百勝
總結一下,我的校園面試經歷了三步曲:1) 稀裏糊塗,啥也不懂;2) 準備充份,
還是敗北;3) 知幾知彼,百戰百勝。
雖然拿到了面試機會不算太少,可是在2001年秋季學期,我幾乎被所有校園面試據
掉。剛開始面試的感覺是丈二和尚摸不找頭腦,不知道該準備什麼,不知道該回答
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被據。
讓我難以忘記的是和Morgan Stanley 的面試。那是在2001年十月。我告訴自己華爾
街的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經過兩周的準備,我坦特不安的走進了面試小屋 。一
個老美VP面試一個IT方面的職位。面試之前我做了細緻的PowerPoint解釋曾經做過
的項目。幾個簡單問題過後,我趕緊開始向他兜售我做過的專案。他在我畫的項目
解釋圖上的上指指點點,問這問那。因為是teamwork,我對別人作得細節瞭解不清,
結果慌的什麼都打不上來。老美VP問我:“Did you actually work on this project?”
我恨不得找個地縫轉進去。當時腦子一片空白,結果結結巴巴的說:“I really like
the job at Morgan Stanley, so I am very nervous...... I did work on this
project, but I can not think of the details.”老美VP一定想:怎麼選了這麼
蠢的人來面試,浪費時間。胡亂的對付了剩下的面試,飛快的逃出了面試小屋 ,在
校園的一個角落裏嚎啕大哭。感到自己很愚蠢,讓老美給看扁了,覺著前途沒有希
望了。。。
擦幹了眼淚,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
想前面說的,我在面試中兩個不利的因素是:英語交流和專業技術。2001和2002已
經不象前兩年。公司說:好吧,你來吧,我們會給你培訓。好多師兄師姐驕傲的揣
著幾個工作聘書,心想:我還不樂意去呢。到了我們這會可好,恨不得什麼都得知
道,一個問題答不好,機會就被別人那走了。
在Morgan Stanley面試之後,我開始了更加刻苦的準備。面試的問題無非有兩類:
Behavioral 和Technical。我積累的題越來越多。在網上找,在實踐中積累,幾個
月下來已經有上百道了。對於技術問題,當務之急是把學過的做過的,都準備的滾
瓜爛熟。
一番苦功夫之後,我感覺準備已經很充份。雖然已經脫離了找不照北的狀態,可是
仍然拿不到第二輪面試,很是苦惱。
比如說和花旗銀行(Citi Group - Salom Smith Barney) 的資本市場組(Capital Markets)
面試,自己覺著答得不錯,面試老頭也給予高度肯定。我等呀等,和我一同面試的
那個機械工程的本科的印度人都已經從第二綸面試回來了,我才接到據信說是找到
更合適的人選了。我這個氣呀:機械工程,他懂金融嗎?
我給面試老頭發了一封email,表示我多麼希望在一個象SSB的公司工作,很遺憾我
沒得到進一步的機會,我希望能夠得到面試反饋,以便在今後的面試中不至於失去
想這樣寶貴的機會。老頭還真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他說他們要找編程能力特別強的,
去建立金融數量模型。根據我的簡歷,他不覺得我的技術方面夠強。我這個氣,在
整個面試過程中,他根本沒問我任何編程的問題。他主要是讓我花了五分鐘都一片
關於債券市場的文章,然後假設他是一個顧客,馬上講出來。在電話裏,我趕緊補
充,我的碩士論文就是建立模型,克服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的不足,並用商
品期貨期權的歷史資料做實踐檢驗。在這個過程中,我運用統計軟體,C++等建立模
型。我相信我的數學和編程都會讓我在這個工作中做得很優秀,請至少給我一個面
似的機會來進一步說明我的能力。老頭說再和人力資源部的人商量一下。這一等如
石沉大海,什麼消息也沒有。
這個時候最痛苦。以前還知道得苦練英語和技術,這個時候不知如何是好。好象只
能乞求老天給自己好運氣。除了不斷的準備,我開始琢磨公司到底想要什麼,想聽
什麼。
和很多人探討過,很有啟發。記得那個印度人說“你得學會引導 (LEAD) 面試你的
人”。這個所謂的“LEAD”真是很有技巧。半年以後,我深刻的理解了為什麼他會
百發百中。面試求職本身就是一個市場營銷的過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如果你不瞭解顧客想要買什麼,為什麼你的產品和別人的不一樣,那就只能靠運氣
和繁榮的購買需求了。 想得到一份工作,一是問公司需要什麼人;二是引導公司來
瞭解你。後來我每個面試必問得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