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言道:加拿大,好山好水,好無聊! Q: 真的嗎? A: 真....的..... 我們來加拿大已經一個月又三天了, 剛來的感覺就像當初到Seattle UW當博士後一樣, 既要克勤克儉,還要融入當地的文化. 唯一不同之處,以前在Seattle只能待一年,但我現在有的是時間. Landing第一週是最忙的時候, 三天內要趕辦SIN卡,care card,手機,銀行帳號. care card比較簡單,只要寫好寄出即可. 由於我們是7/28(六) landing,因此聽說若能在7/31讓officer收到,就可以10/1生效. 所以二話不說7/30(一)寄express,花了我$10大洋, 痛~~~ (才寄100km) 辦SIN卡最是曲折,第一趟跑去時剛好遇到政府辦公室附近在地下管線施工, 由於會停電,所以官員們都不上班,(台灣好像不曾因停電而休假) 這一趟白跑的交通費又花了我倆$10大洋. 又痛~~~ 當然第二趟辦成了,還要再花你$10大洋坐公車. 回家後,想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人還沒餵飽,錢都拿去餵公車了. 所以趕快買一張monthly pass(月票)和fare saver(10張的套票), monthly pass花$81大洋,fare saver花$21大洋. 一個月後結算發現,還是monthy pass划算,因為我們很常出門. 這下好了,二張monthly pass就要$162,每月交通費相當於台幣5000元,幾乎是台灣的一倍, 這也只是在BC省開車的一個月汽車保險費而已. 由於BC省的都市是屬於棋盤式規劃,所以交通還蠻方便的, 公車/捷運都很準時,比台北好多了,這點要看倌自己來體驗. 規劃行程和查公車/捷運路線可以到http://www.translink.ca/ 或用google map也很方便,它的route也會顯示公車/捷運的時間. 在加拿大吃外食非常貴,一碗麵或炒飯大約就要$8-$10, 所以加拿大人大都自己煮,我們也不例外. 這裡的大賣場特別多,可能是華人也多的緣故, 華人以食為天,只要吃得飽大都沒煩惱,白人也看到這個商機, 這裡最大的華人超市(大統華)去年就被白人買走了. 至於物價,看雞蛋最準,小包裝(12顆),每顆約$10台幣, 中包裝(18顆),每顆約$6.6台幣. 所以如果自己煮,生活費大約和台灣的外食差不多. ------ 以下是Landing十天後,在FB發表的文章 ------ 加拿大是社會主義國家,重視平等和社 會福利,這裡的工作其實不少,端看你願不願意捲起袖子動手做.一般的labor job時薪約10CAD,每周只能做40hrs(雇主不會讓你加班),一年約21000CAD,但不必扣稅,若是到處打零工領現金就更沒有稅和工作時數的限制,因此不少老移民(含華人)用這方式賺到一間房. 如果你的工作技巧性比較高,例如修剪樹,修電腦,水電...等,時薪則超過15CAD/hr,大約園區資深工程師的薪水,再厲害一點的技術,例如修房子或汽車,飛機,甚至高達30-40CAD/hr,根本是台灣副總級的薪水了. 這裡消費最高就是住,再來才是吃.一般而言,非豪宅區,租金一坪約35CAD,溫哥華豪宅區則要二倍(70CAD/坪),基本上就是台北和新竹的差異. 至於吃的方面,由於吃的不扣稅,因此相對便宜,但是一顆蛋也要台幣10元,如果加上人工成本,可見外食會很貴,所以盡量自己煮就可以控制預算.在這裡自己煮的花費就相當於在台灣吃外食.所以還算OK啦.(因為在台灣我是外食族) 再來就是交通費用,這裡一段票2.5CAD,可以搭1.5hrs,通常外出一次至少要花掉5CAD,常坐車的最好買月票(81CAD),有很多優惠還可以抵所得稅.

俗話說:人肥並不可恥,可恥的是"肥"還不承認.

本人自小受儒家的禮教薰陶,自認為對"恥"一字尚不陌生.

去年,從美國苦留學生的日子回到台灣豐衣足食的生活,

短短一年竟胖了12Kg!!  平均每天增加一公斤的肉.

看到航空公司對胖子的歧視,為了挽回名譽,本人誓把肥肉除之而後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我的體質生性"吃油"甚重,因此杜絕油類食物為首要之急,蔥油餅和鹹酥雞都是大忌.

另外,為了增加"庫存"油脂的消耗,運動亦不可少,

經驗顯示,每次慢跑3.5km可以減0.5kg.

最後,就是獨門絕招--喝牛奶.

本人很幸運有所謂的"乳糖不耐症",

每次跑完步,吃完晚餐,就是一杯牛奶伺候,

約2-3小時後,就會開始去廁所廝殺,

一陣殺伐之後,又可減0.3kg,把晚餐所增加的重量減了一大半.

本人依此策略實施ㄧ週,目前已由90kg減到88kg,

希望一個月後能達到80kg的"微胖"體重.

 

從小到大,我們人生的schedule都被父母或社會排得好好的,並ㄧ直奉為圭臬. 0-5歲當個乖小孩,學習各種行為準則. 5-20歲把書唸好,將來才有機會找到好工作,如果能唸研究所,可以再多延5年. 30歲左右結婚,35歲前生子,40歲立業,然後等65歲退休,退休後就是含飴弄孫或等死. 似乎只要follow這樣的path,人生就完美無憂了. 這樣的過程讓我想到以前養的蠶寶寶,卵->幼蟲->蛹->蛾->交配->產卵->死亡. 我只能當蠶寶寶嗎? 這疑惑讓我開始批判我們的圭臬.

今天和Mac去retirement house,裡面住的都是60-100歲的退休人士,最年長的有104歲,其中不乏CEO,船長,老將和"田僑"等成功人士. retirement house是一個私人企業所辦,提供約6坪大的套房,吃喝和醫療給退休人士,而每月只收取$1500. 裡面的管理如同四星級飯店,有教堂,餐廳,健身器材和洗衣間等. 這些人在此聊天下棋玩樂器甚至打球,坦白說,他們的生活比我有趣多了. Mac是個曾在North Seattle Colledge教書的退休老師,偶然間和他在church認識並且聊到我的求學經歷和對年紀的看法,因為在台灣,我們的觀念,30歲還在唸書簡直是恥辱. 他很驚訝我的觀念,雖然他是來自泰國的亞洲人. 他說,美國不會有這種年齡問題即使泰國也沒有. 他舉自己在55歲時還拿2nd Ph.D和許多親友都是在40歲才開始第一次婚姻為例子. "Comparing to our age, you are still young.",he said.

在church,有很多人都是>>30歲卻未婚,有些甚至連女友都沒交過,在台灣或是中國,這根本是罪孽深重,因為孔子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好一個孔孟思想,搞的整個地球有1/5的中國人,卻有一半以上吃不飽. "繁殖"或說"生兒育女"在中國社會是一件一等一的重要人生大事,也壓迫著許多青年的創意和衝勁. 人多的結果就是犧牲生活品質,根據市場機制,人的生命價值就會貶值,難怪歷朝開基時都視殺人無數為必要,反正人多,怎麼殺也不過1%.

台灣最近也學美國禁止工作上的年齡歧視,表面上的確有在做,但是我懷疑觀念上的接受和落實還需要ㄧ段長時間教育. Why? 從我最近填寫的履歷表即可知道,因為在求職網站上(如104),你的生辰八字還是你的履歷表上的必填項目. 反觀美國的求職網站,絕無生日性別,你的生日是在你進入公司工作時才開始填寫,為了是申請 insurance. 去年,我坐了一台70歲老奶奶開的公車上高速公路就足以讓我相信這國家無年齡歧視的問題. 任何事只要你能做你就去做.

由於基因工程的進步,壽命大幅提升是可以預期的未來,我預期我們這代半數可以活到90歲以上,然而地球資源不足也是早已知道的事. 如果,我們還持續堅持"繁衍為大"傳統,那麼人生後半的50年(含退休25年),是否將只能活在資源匱乏且朝不保夕的環境? 若是能釋放所有年齡層的勞動力並且降低生育率,我們有機會活得更好也可以避免生態系統的崩潰,不是嗎? 看到政府為了增加勞動人口而鼓勵生育,"二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 真讓我懷疑他們的腦袋是不是裝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新竹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